评《ION EXCHANGE》
发布时间: 2019-12-11      来源: 图书馆    浏览次数: 98

评《ION EXCHANGE

    

朱云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 98. 510641

    

ION EXCHANGE》一书由Dmitri Muraviev,Vladimir Gorshkov,h Abraham Warshawsky编著,2000年年由美国Marcel Dekker公司出版,中文译名为《离子交换》。该书由13篇综述性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综合讲述了前苏联离子交换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在该领域所作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他们对离子交换科学与技术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现将1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1.    离子交换法制备超纯无机、有机和生物物质。该文中肯的回顾了应用各种离子交换纯化技术(从传统的技术到最新的发明)来制造高纯无机、有机和生物物质。

 2.    最优化吸附纯化工业排放物,废水中的多价金属离子及其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多价金属离子包括汞、钙、铜、镍、锌等,文中主要阐述了纯化过程的优化。

 3.    离子交换过饱和等温线。该文深入阐述了一种叫离子交换过饱和等温线的新现象(IXISS)。围绕这种现象文中阐述了无机和有机物质的离子交换过饱和等温线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离子交换柱空隙中的过饱和溶液的稳定机理,以及分离和离子交换合成物质时IXISS现象的实际应用。

 4.    笼形(网状)离子交换。该文阐述了离子交换领域的一种新现象――形成于离子交换相的笼形晶体多水合物,并讨论了笼形离子交换相的合成及其在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的运用,包括笼形麻木的Pauling理论理解。

 5.    离子交换相的络合作用,离子交换络合物的特性及其作用。该文回顾了离子交换络合相特性和这些离子交换剂与传统金属离子的络合,着重阐述了具有期望特性的离子交换络合相的定制合成以及将他们作为高选择性和活性催化剂的应用。

 6.    非线性选择系统中离子交换动力学的粒子内扩散模型。该文作者Kalinitchev在研究如何描叙选择系统中的粒子内的离子交换动力学时导出了相应扩散模型;其得出反离子和固定官能团间的化学反应通过损害树脂相的离子迁移和延缓交换速率对离子交换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

 7.    表面注入磺酸盐离子交换:制备、特性和应用。该文阐述了表面注入磺酸盐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和特性。表面注入磺酸盐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特性主要由他们的胶束结构决定,这些结构也决定了诸如离子色谱等离子交换物质的可能应用面积。

 8.    免试剂离子交换分离。该文深入研究了免试剂生态无害离子交换分离技术。这些方法是基于通过调节系统的一些物理化学参数,例如温度、溶液浓度和pH,来导致离子交换选择性的改变。

 9.    双温离子交换分馏法。该文就双温离子交换分馏的技术理论,及其在从各种水化矿物源分离和回收非铁金属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双温离子交换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其抛弃了工业离子交换流程中的主要废物产生源――树脂再生步骤,因此其可以被应用于无害离子交换技术设计中。

 10.离子交换和吸附系统包括生理活性物质在内的离子间和分子间的相互反应。该文详述了离子交换和吸附相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氨基酸、核苷酸、蛋白黑素)的相互反应机理;讨论了离子间、离子与分子间和分子间的相互反应对整个吸附效果以及离子交换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的贡献。

 11.氧化还原吸附的动力学和动态学。该文阐述了氧化还原吸附的动力学和动态学,文中作者使用由实验得出的理论模型来描叙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吸附流程。从含铜水溶液中去除溶解氧(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剂)所得的实验数据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12.离子交换等温线热动力学理论概述。

 13.作为热动力学驱动力的电化学和双化学潜能。1213由同一作者所著。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离子交换热动力学,作者在12中讨论了以离子作为系统要素使用双化学潜能概念来严格热力学描叙离子系统所产生的问题,然后在13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使用潜在同离子吸附来描叙离子交换过程。

该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条理清晰,内容新颖,可作为“离子交换”专业硕士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书。

    

致谢:本文由萧锦教授审阅,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馆藏索书号:O 658.68 /I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