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反应的系统化研究》书评
发布时间: 2019-12-20      来源: 图书馆    浏览次数: 32

《共聚反应的系统化研究》书评
Copolymerization Towards a Systemeric Approach
材料学院 汪磊


一、 前言 

共聚反应是高分子学科中最具有动态性的领域之一,关于共聚反应,科学家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文献。目前,共聚物的种类远远超过了均聚物,共聚物的研究已经开创并进一步拓宽了它的商业领域。共聚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并且不断有新型的共聚物诞生。随着这个增长速度,高分子科学已经逐渐转变为共聚物的化学。均聚反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共聚单体起始时的自由基浓度为零时的一种特殊的共聚反应。

在组成方程式产生后的二十年中,陆续有文献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报道,而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开始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并在严格的理论与常规的实验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样就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结果。事实上实验结果并不会按照一定的框架产生,尤其当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时。 

本书旨在说明共聚反应中的基本原理,并用一个统一的评价原则将它们筛选出来。应特别注意的是:在二元和三元共聚中(溶液、乳液和悬浮共聚)单体的竟聚率和单体的实际浓度,实验步骤的质量和效率对共聚反应都很重要。

二、本书主要特点

本书针对二元和三元共聚的各种动力学模型的定义,通过不计算方法对它们的评价,数据不的组合方式的动力学模型之间的区别以及反应环境对竟聚率的影响。

本书附录提供了在聚合物化学中处理实验数据的软件程序,为了填补共聚反应研究领域中的空缺,使其成为一门日臻完善的学科,本书基本上沿着系统方向对实验经验进行了补充。

本书的目的是不断地开发实验数据并应用于对共聚过程的理解,虽然没有尝试提供一种研究共聚反应的新方法,但本书建议用一种新的方法去理解它。

本书特别适用于从实验数据中计算出最可信的相关反应速率参数。除了用于设计反应器和模型,还可应用于严密的工程计算中反应速率常数的精密计算以及按比例对热传递与搅拌的放大。本书对以往各种关于共聚反应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处理实验数据实用的计算机程序。

三、本书主要内容

1.二元共聚
1.1共聚物与共聚反应过程
1.2终态动力学模型:共聚组成方程
1.3共聚反应类型
1.4共聚反应方程的必要形式
1.5Mayo-Lewis方程的不同与必要形式来描述共聚反应过程
1.5. 1共聚反应过程的组成曲线
1.5.2转化率与组成的关系曲线
2.反应竟聚率
2.1实验数据分析
2.2竟聚率的持续性如何
2.3计算竟聚率的方法
2.3.1线性方法
2.3.2非线性方法
2..4实验中评价竟聚率的初始标志
2.5考虑到转化率时评价竟聚率的缺点
2.6考虑到转化率时对竟聚率的评价
2.6.1Kelen-Tudos方法的延伸
2.6.2Kuo-Chen方法
2.6.3Mao-Huglin方法
2.6.4直线相交法
2.6.5最优化法
2.6.6错误变量法
2.7组成与转化率关系在评价竟聚率时的应用
2.8竟聚率的二次计算值
2.9Q-e表的实验误差与效率
3.三元共聚
3.1终态动力学模型;Alfrey-Goldfinger方程
3.1.1三元共聚中活性成分的变化
3.1.2作为转化率标准的三元共聚物组分的变化
3.1.3组成方程的特定形式
3.2直接由三元共聚数据对竟聚率的评价
3.3三元恒组分共聚物
3.4三元共聚中竟聚率的一致性
3.5三元共沸混合物存在吗?
4.超越终态模型的限制
4.1Mayo-Lewis方程适合所有共聚数据的延伸
4.2高序的动态模型
4.2.1含有前末端终基效应的动态模型
4.2.2含有靠前端终基效应的动态模型
4.2.3含有电荷转移络合物参与的模型
4.2.4高序模型竟聚率的评价
4.3实验组成数据的潜能
4.4评价竟聚率的最优化设计
4.5模型差异
4.5.1当存在不能均聚的共聚单体时
4.5.2rirj≠0
4.6三元共聚的动力学模型概括
5.均相与非均相共聚
5.1初始均相系统中的共聚
5.2乳液共聚反应
5.3共聚组成与乳液共聚机理
5.4共聚反应实验过程的实例


索书号:TQ325.7/H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