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NOLOGY FOR WAST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书评
发布时间: 2019-12-20      来源: 图书馆    浏览次数: 37

BIOTECHNOLOGYFOR WAST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书评

环境工程系博士朱云



BIOSORBENTSFOR MENTAL IONS》一书由JohnWase 博士ChristopherForster博士编著,1997年由英国Taylor&Francis有限公司出版,中文译名为《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剂》。该书着眼于用生物吸附剂来吸附水相中的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净化水或选择性富集某些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镭等的目的。所用的吸附处理流程主要为接触处理方法,对生物吸附剂的再生和金属离子的回收书中也有涉及。全书分为10章,最后一章对生物吸附剂在含金属离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做了总结。书中所引用文献以80年代中末期至至90年中期西方各国在此研究领域的成果为主。

该书主要目的为阐明:生物吸附剂因价廉、高效,从而使其在未来脱除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工业大规模实际应用方面大有前途。该书在对几种主要重金属离子的毒害及传统的处理方法做了一简要介绍之后,着重阐述了以藻类、真菌、用特种菌和能激活菌株活力的添加物来降解废水中有毒有机废物,如:TCC(三氯乙烯)、五氯苯酚、六六六等。并指出未来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发展方向为:用DNA重组基因技术来培养专用途、新的高效微生物处理菌株,来处理废水中难降解或有毒有机物,并缩减处理流程,减少停留时间,减低处理成本来回应市场的要求。

该书内容覆盖面广,但对所涉及的各方面并未详细的逐一说明,而只是有重点的给予阐述。生物处理的工艺流程方面各章均有涉及,但对其流程的选择、流程各段工艺参数的选定、流程构筑物的结构和相应的处理费用等工程方面知识涉及不够深入或未提及。该书综合性强,内容丰富,概念题材较新。书中所提及的大多有毒废物的降解机理、历程和其具体应用,包括向地下水径流注入增强微生物活性的物质以达到促使微生物降解其中的有毒有机物的目的,虽然只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但在国内的文献或资料上很少或未见报道,它能为环境学科的水处理领域在回顾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因此,该书不失为一本可供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参考的好书,甚至视需要可作为教材。

全书共五大章,插图53幅,附表15个,参考文献202篇,书末附有一书中所用专业词汇索引。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工业和城市废物的处理技术。它对生物处理废水的过程类型和机理作了一简述。对混合式活性污泥法流程与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流程、污水处理设施的合建与分建、微生物悬浮生长与附着在填料上的生长作了一对比性介绍及。强调了微生物在整个生物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有害废物的生物降解。它给出了有害废物的定义。在对化学处理、物理处理(活性炭吸附、蒸发、反渗透、溶剂抽提、蒸汽带出)、焚烧处理和固化处理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它得出生物处理有害废物在经济上比上述几种方法经济得多。之后它对微生物降解基础和生物不可降解性的测定作了介绍。再后,它重点对PCB(多氯联苯)、丁酮、TCE三氯乙烯)、多环芳烃、氯酚、六六等有毒难降解废物的好氧生物降解,PCE(四氯乙烯)、煤气化废水、制革废水、1.1.1-三氯乙醇、2.4-二氧苯等有毒难降解废物的厌氧生物降解,及霉菌对某些有害废物降解作了较详细地报道。该章结尾指出用细菌和某些霉菌来降解废水中有害的有机化合物是目前和将来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三章:工业废物的生物处理:细菌突变。它首先对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的有关背景知识作了介绍。之后对工业废物的好氧、厌氧的生物处理流程作了介绍。再后,介绍了用培养出的突变菌株来处理废水的方法,并列举了19个历史案例;从案例中得出:用加入突变特效菌株来增强有害废物降解效果的方法需要严格控制处理工艺条件才能成功,菌株加入量要超过推荐剂量才能观察到处理效果的明显提高从而使其在经济上不划算,及培养菌株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扩大了菌株的处理作用。

第四章:活性污泥的硝化和反硝化。它对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硝化和反硝化机理、硝化和反硝化动力学、硝化和反硝化影响因素、及硝化和反硝化流程均作了一详细阐述。

第五章:受污染地下水的原地生物再生。它介绍了用向地下水径流注入能明显增微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如:电子接受体(O2NO3-)、碳源、微生物营养物(NP)等来增强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活性,降解地下水中有害有机污染物,如:四氯化碳、三溴甲烷、二溴甲烷等,从而达到原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对该法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该章也做了简述。该章所报道的内容虽然只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但在国内文献中鲜见报道。其对我国科研工作者解决日益严重的地下水受污染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书馆藏索书号:X703C487



致谢:本文由萧锦教授审阅,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