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ing》书评
发布时间: 2025-04-21      来源: 图书馆    浏览次数: 10

《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ing》书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泽鑫

 

概述

《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ing》中文译名为《复合材料工程》,作者为Alexander V.Vakhrushev教授和A.K.Haghi博士。Vakhrushev教授是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纳米技术和微系统系的系主任,教授纳米和微系统的理论、计算和设计,在本书中融入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Haghi博士则以其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160余部著作、1000余篇论文)确保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本书由CRC出版社于2021年首次出版。本书一共212页,包括12个章节。

 

图书的总体构架、体例及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专业学术著作的标准体例,包括:作者介绍、序言、词汇表、正文、索引。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银金纳米合金团的构象分析:基于CDFT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物质电子性质的量子力学办法: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一个重要的工具:概念密度泛函理论(CDFT)。本章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Ag-Au团簇的构象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三聚体的HOMO-LUMO能隙、电负性等电子结构特性与偶极矩。

 

第二章 纳米结构力学性能的测定方法

本章全面评述计算模拟、实验测试及混合方法的原理、特点与局限性,建立纳米力学性能研究的完整方法学框架。

 

第三章 多级计算机模拟在“工业4.0”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精确数学建模与人工智能建模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章 Sic、TiN和胶合剂微分散体填充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本章主要介绍了SiC和TiN对环氧聚合物性能(如硬度、弯曲模量、抗压强度、耐磨性和耐化学性等)的影响。

 

第五章 以成果为导向的创新性科研引领无机高分子学科的发展

本章以缩合磷酸盐为例,阐释成果导向型研究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 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技术展望与下一代环境工程技术

本章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对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意义。作者阐述了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成果和未来努力方向。

 

第七章 多组分体系中的输运系数:相互扩散、自扩散和示踪扩散

本章主要介绍了相互扩散、自扩散和示踪扩散的概念,还综述了输运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第八章 无机聚合物缩合磷酸盐及其应用领域

在本章中,作者展示了约75种新的缩合磷酸盐的制备工艺、性能数据及应用。

 

第九章 量子分子自旋电子学、纳米科学和石墨烯

本章用一系列问答形式综述了自旋电子学、纳米科学和石墨烯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聚合物及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

本章介绍了大量的表征技术,包括:热重分析 (TGA)、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 (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介电弛豫谱、原子力显微镜、电子自旋共振、连续波和脉冲ESR光谱等。

 

第十一章 纳米和超细碘化合物介导的多功能培养基对细菌和真菌病原菌的作用机制

  本章描述了基于超细碘化合物的纳米气溶胶对细菌病原体的影响的抑制机理。

 

第十二章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章介绍了生产石墨烯 (GR) 的主要方法:CVD法 (化学气相沉积)、在碳化硅或金属上外延生长、机械剥离等,并指出了石墨烯在生物燃料元件、电极材料和传感器膜的应用。

 

二.图书撰写特点

1 内容选取的深入程度比较高

本书并非概述型书籍。在内容的选取方面,作者选取了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相关比较前沿和热门的研究,如:用CDFT进行构象分析、缩合磷酸盐的应用和石墨烯的制备等。内容深度显著超越入门教材,适合具备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2 内容的选取方向主要是材料的设计、应用和制备等

本书较少地介绍材料相关基础原理和概念,更多地注重纳米复合材料的构象设计、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介绍。作为一本化工类书籍,本书不局限于材料基础知识的介绍,还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方法对纳米技术进行模拟等。

 

3 插图丰富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插图。本书属于专业程度较高的书籍,大量插图的加入便于读者直观了解相关概念、应用和实验,提高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ing》这本书内容重点突出,插图丰富。在内容选取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材料的设计、应用和制备。并且,本书的深入程度较高,通过通读本书,可以对材料的设计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这本教材适合但不限于材料、化工和机械等相关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者钻研学习。

 

本馆索书号:TB33/C737.6

馆藏地: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外文图书区(外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