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星亮谢红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0 引言
引进外文原版教材,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有利于国内教师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尽快接触到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信息。2001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本研究报告试图通过网上资料收集及向相关高校老师、学生了解的方式,探讨国内高校化工类引进教材效果评价。因为作者的水平所限,难免存在错漏之处,但管中窥豹,仍可见一斑。
1 国内高校化工类原版教材引进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国内各出版社近年来纷纷启动了引进国外著名教材的工作,在化工专业原版教材的引进与出版方面,实力雄厚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化工类原版教材,主要来自于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名校名著系列”。具体引进的原版教材信息见下表(本文暂不把化学和制药工程类课程列举在内,以下同):
教材名称/英文名 | 著者/译者 | 出版年 |
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原著第六版);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Incropera, Frank P. 葛新石, 叶宏译 | 2009 |
化学工程单元操作(英文改编版);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Warren L. McCabe, Julian C. Smith, Peter Harriott; 伍钦、钟理、夏清、熊丹柳翻译 | 2008 |
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翻译版);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J. M. Smith, H. C. Van Ness, M. M. Abbott著; 刘洪来, 陆小华, 陈新志等译 | 2008 |
流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原著第三版)(翻译版);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of fluid-phase equilibria | John M.Prausnitz, Rudiger N.Lichtenthaler, Edmundo Gomes de Azevedo; 陆小华, 刘洪来译 | 2006 |
化工过程安全理论及应用(原著第二版)(翻译版);Chemical process safety 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 | Daniel A.Crowl, Joseph F.Louvar著; 蒋军成, 潘旭海译 | 2006 |
绿色工程 : 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设计;Green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of chemical processes | David T. Allen, David R. Shonnard; 李韡等译 | 2006 |
化工过程优化(原著第二版)(翻译版);Optimization of chemical processes | Thomas F. Edgar, David M. Himmelblau, Leon S. Lasdon; 张卫东, 任锺旗, 刘光虎等译 | 2006 |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原著第四版);Fundamentals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Welty, James R.,C.E.Wicks,R.E.Wilson,G.L.Rorrer著;马紫峰, 吴卫生等译 | 2005 |
传递现象(原著第二版);Transport phenomena | Bird, Robert Byron,Stewart, Warren E., Lightfoot, Edwin N. 戴干策, 戎顺熙, 石炎福译 | 2004 |
化工热力学导论(第六版);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J.M. Smith, H.C. Van Ness, M.M. Abbott. | 2002 |
化工过程设计(译著版);Chemical process design | R. Smith; 王保国 ... [等] 译 | 2002 |
分离过程原理(英文影印版);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 | J.D. Seader, Ernest J. Henley | 2002 |
化学和工程热力学(第三版)(英文影印版);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Stanley I. Sandler | 2001 |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 Octave Levenspiel. | 2002 |
过程设计原理 : 合成、分析和评估(影印版);Process design principles : synthesi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 Warren D. Seider, J.D. Seader, Daniel R. Lewin | 2002 |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第四版)(英文影印版);Elements of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 H. Scott Fogler | 2006 |
2 国内高校化工类原版教材引进效果评价
2.1评价角度的选择
如何对这些化工类引进教材进行效果评价,通常的做法可能会是选择国内的几个高等院校,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学生、和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访问,然后根据问卷结果作出评价。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实际操作上较为困难,一则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客观性成疑,另外回收问卷的难度较大。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一方面能加强国内的教材建设,而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推动双语教学。而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则刚好涵盖了这两方面内容,故而本调研报告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国内高校化工类引进教材的效果作一个评价与分析。
2.2 化工类获奖精品课程及其引进教材效果分析
2.2.1 化工类获奖精品课程介绍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选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重视并热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专家库”,每年对送审的课程按照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包含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评审,最后得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结果,每年给予一定的拨款支持。由于评审的严格性、权威性和评选标准的科学性与一致性,使得其评审结果对于我们进行化工类外文教材引进效果的评价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下表是实行精品课程以来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国家级化工类精品课程的得奖情况。
序号 | 课程名称 | 所属学校 | 课程负责人 | 获奖年份 |
1 | 北京化工大学 | 张卫东 | 2010 | |
2 | 化工原理 | 北京化工大学 | 杨祖荣 | 2003 |
3 | 化工设计 | 天津大学 | 王静康 | 2010 |
4 | 反应工程 | 天津大学 | 辛峰 | 2004 |
5 | 化工原理及实验 | 天津大学 | 贾绍义 | 2003 |
6 | 化工分离过程 | 天津大学 | 姜忠义 | 2008 |
7 | 化学工艺学 | 天津大学 | 米镇涛 | 2007 |
8 |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 | 天津大学 | 冯亚青 | 2007 |
9 | 华东理工大学 | 乐清华 | 2008 | |
10 | 化学反应工程 | 华东理工大学 | 房鼎业 | 2005 |
11 | 化工原理 | 华东理工大学 | 齐鸣斋 | 2004 |
12 | 化工热力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冯新 | 2009 |
13 | 化工原理 | 南京工业大学 | 居沈贵 | 2007 |
14 | 化工原理 | 华南理工大学 | 钟理 | 2005 |
15 | 化工设计 | 华南理工大学 | 陈砺 | 2009 |
16 | 化工热力学 | 清华大学 | 高光华 | 2007 |
17 | 化工设计 | 浙江大学 | 吴嘉 | 2010 |
18 | 化工原理 | 南京理工大学 | 钟秦 | 2006 |
19 | 化工热力学 | 广西大学 | 童张法 | 2008 |
20 | 化学反应工程 | 武汉工程大学 | 吴元欣 | 2010 |
2.2.2 化工类获奖精品课程使用教材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建设则是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的七个方面工作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外文原版教材往往具有内容涵盖学科前沿最新信息、举例丰富、浅显易懂,教学思想、方法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材更新快、辅助性教学资料如题库、指南、录像等丰富且载体多样(有印刷版、Web版、光盘等)的特点。这也是国内许多教材相对欠缺的地方。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将对学科的课程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上述国家级化工类精品课程大多数也是双语教学课程。下面是这些课程使用教材的具体情况:
①北京化工大学有两门化工类课程入选,其中张卫东教授的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该教材由课程组参阅了国内外大量教材编写而成,其中包括国内外各著名高校的如Warren D. Seider,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principles : synthesi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等名教材多本。此外,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课程组还与化工出版社共同组织翻译了《化工过程优化》一书,作为本课程的教辅材料。
杨祖荣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采用谭天恩编写的《化工原理》教材(该教材于1998年评为全国优秀教材)。而外文教参则选用了McCabe W L, Smith J C.Unit Op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73和Geankoplis C J.Transport Processes and Unit Operation 2nd ed,1983
②天津大学共有6门化工类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天津大学一向采用自编教材。王静康院士的化工设计课程采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课程组王静康教授主编的教材《化工设计》,外文教参采用Process Design Principles (Synthesi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J.D. Seader, Daniel R. Lewin, J. D. Seader,1998. 和Analysis, Synthesis and Desig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Richard Turton & Richard C. Bailie & Wallace B. Whiting,2009.
辛峰教授的反应工程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天津大学李绍芬教授主编的《反应工程》(第二版)。
贾绍义教授的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采用姚玉英主编的化工原理(上、下册)教材,化工原理实验课程采用冯亚云编写的《化工基础实验》。
米镇涛教授的化学工艺学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工艺学”,该教材于2006年出版并被许多院校采用。
冯亚青教授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采用唐培堃主编,《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外文教参有Estelle K. Meislich, Herbert Meislich, Joseph Sharefkin, Organic chemistry, New York:McGraw-Hill, 2000.
姜忠义教授的化工分离过程既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情况放在后面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部分列出。
③华东理工大学有3门化工类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齐鸣斋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采用陈敏恒主编的《化工原理》(第三版),该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五重点教材。外文教参主要有Sissom, L. E., Pitts, D. R., Elements of Transport Phenomena, 1972 和McCabe, W. L., and Smith, J. C.,Unit opera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4th ed. ,1985
房鼎业教授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采用朱炳辰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四版),而双语教学教材则采用Octave Levenspiel.,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3rd,1999.
乐清华教授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课程采用的教材有:
(1)《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房鼎业、乐凊华、李福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第二版)/乐凊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④南京工业大学有2门化工类课程入选。冯新教授的化工热力学课程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大学陈钟秀教授主编的《化工热力学》;另外还采用冯新自编的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的《化工热力学》多媒体讲义。双语教学采用世界著名经典教材J.M.Smith等编写的Introduc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6th Edition)。课程教学推荐学生阅读的扩充性资料有:
1)(美)史密斯等著,刘洪来,陆小华,陈新志等译,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S.I. Sandler ,Chemical Engineering Bio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mazon,4th ,2006
居沈贵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采用自编的《化工原理》教材,参用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编写的国家优秀教材《化工原理》。双语教学采用Warren L.McCabe 等编写的《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ixth Edition)作为教材。
⑤华南理工大学有2门化工类课程。钟理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钟理、伍钦、马四朋、曾朝霞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册,化工出版社,2008双语教学采用的教材为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1。2008年以《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WarrenL.McCabe等) 第7版为蓝本与天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改编了美国高校名著《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陈砺教授的化工设计课程采用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化工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⑥清华大学高光华教授的化工热力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有:
(1) 高光华,童景山,《化工热力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化工热力学-基本内容、习题详解和计算机程序》,高光华,于养信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国外各校名著英文参考教材:
(1)《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Stanley I. Sandler, 1999
(2)《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J.M.Smith, H.C.Van Ness, M.M.Abbort, 200
⑦浙江大学吴嘉教授的化工设计课程采用的教材有:
(1)上海医药设计院编.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化工过程设计》. 王静康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英文教材采用《Process Design Principle — Synthesi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Warren D. Seider, J.D. Seader, Daniel R. Lewin 化学工业出版社购买版权影印后在国内发行
⑧南京理工大学钟秦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采用自编的《化工原理》教材并获得了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双语教学选用国外原版教材: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ixth edition)
⑨广西大学童张法教授的化工热力学课程采用浙江大学陈钟秀主编的<化工热力学》,双语教学采用J.M.Smith and H.C. Van Ness,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并且编写了双语教材《Selected Topics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自印)教材。
⑩武汉工程大学吴元欣教授的化学反应工程先后使用了陈甘棠编写《化学反应工程》、朱炳辰编写《化学反应工程》和李绍芬编写的“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反应工程》。双语教学采用经典教材《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Levenspiel ,3th Edition)。
2.2.3 化工类获奖精品课程使用教材分析
从上面获得评审通过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
1. 国家级精品课程大都分布在以天津大学为首的几个国内化工专业实力很强的高等院校。这些学校无论从师资、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以及SCI文章数量等方面都排在了国内化工类高校的前列。
2. 精品课程基本上集中在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这几门化工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上。
3. 精品课程所采用的外文教材大都集中在本报告开头所列举的化学工业出版社所引进的“国外名校名著”系列教材上,这批教材在国内高校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与外文教材配套的辅助性教学资料如题库、指南、录像、幻灯片、投影片、 电影胶片、录音带、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网络媒体以及教学环境设计等的引进较少。
2.3 化工类获奖双语课程及其引进教材效果分析
2.3.1 化工类获奖双语课程
在双语教学方面,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为了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教育部从2007年开始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通过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是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从这几年获得该项目评审通过的双语课程建设了解到国内高校的引进教材效果。化工类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审批通过的情况如下表;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所属学校 | 获通过年份 |
化工原理 | 钟理 | 华南理工大学 | 2008 |
化工原理 | 贺高红 | 大连理工大学 | 2008 |
化工原理 | 马风云 | 新疆大学 | 2009 |
化工分离过程 | 姜忠义 | 天津大学 | 2009 |
化学反应过程 | 童仕唐 | 武汉科技大学 | 2010 |
2.3.2 化工类获奖双语课程使用教材
①钟理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在华南理工大学率先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并被评为首批双语教学课程,除了使用美国大学最流行的化工原理教材:Warrant L. McCabe, Julian C. Smith, Peter Harriott.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外,还与化工出版社合作,对该教材进行改编出版,填补了我国《化工原理》英文教材的空白,此外,还编写了《化工原理》英文习题集及试题集。扩充性双语资料使用情况有
[1] Christie J Geankoplis , Transport Process and Unit Operations, 3th edition
[2] Donald Q Kern, Process Heat Transfer
②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使用最新版的欧洲经典原版教材“Chemical Engineering”(by J.M. Coulson, J.F. Richerdson, J.R. Backhurst, J.H. Harker),紧跟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淘汰过时的概念与内容,及时补充科学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并根据本校课程要求和计划,选择讲授各章内容。
③新疆大学马风云教授的化工原理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情况:
1. 汉语教材:陈敏恒.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第3版,2006.
2. 英语教材:McCabe, Warren L.,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6th Edition.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课程设计使用: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④天津大学姜忠义教授的化工分离过程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
英文版教材:
[1] Seader J.D., Henley E.J., 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8.
[2] Wankat P. C., Separation Process Engineering (2nd Edition)
[3] Humphrey J.L. and Keller, G.E., Separ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McGraw-Hill, 1997.
[4] King, C.J., Separation Processes, McGraw-Hill, 1980.
扩充性双语资料:
[1] Ernest E. Ludwig. Applied process design for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plants, third edition,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9
[2] Ronald W Rousseau. Handbook of Separ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1987
[3] Philip A. Schweitzer. Handbook of Separation Techniques for Chemical Engineers (4th edition),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1997
此外,构建和完善了中英文例题库、习题库和试题库,每年进行集中补充和更新。
⑤武汉科技大学童仕唐教授的化学反应过程课程采用Octave levenspiel,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3rd , wiley & sons, 1999,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作为教材,同时在教学中还选用了下列教材的部分内容:
[1] O. Levenspiel,施百先,张国泰. 化学反应工程习题解(奇数题),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3
[2] 陈甘棠.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程出版社,2007
[3] 朱炳晨.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Fogler, H. Scott, Elements of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Denbigh, K.G., Chemical reactor theor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2.3.3 化工类获奖精品课程使用教材效果分析
引进外文教材,提高国内教学质量是学术界很早就达成的共识,2000年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就指出“教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必须大量地不断地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以各种方式投入使用,才能够保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国际一流水平的”。此后,各高校引进并使用外国教材的课程逐渐增多,双语教学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认识与定位的不同,各校做法迥异,达到预期效果的却不多。毕竟同一本教材如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往往截然不同。一本优秀外文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反映在教材里面所包含的先进学科知识,同时还在于教材的编排、组织以及辅助材料的配套上所体现出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外文教材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关注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利用、教师素质要求、学生知识基础与文化认同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中国教育传统和高等教育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版教材使用的效率与效益。加上外文教材价格不菲,教师、学生本身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大大制约了外文教材的引进效果。
正是有感于外文教材的使用及双语教学开展的无序状态,教育部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始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项目建设。从它们的审核标准可以看到,教育部想通过国家与学校共同进行一定的投入,用比较优质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引进、利用国外优秀的教材、教参用于学科高质量教材体系的建设,并且借鉴和采用外文教材强调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发挥外文引进教材的最大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生和专家评价认可的教学效果,并且把这种教学效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方式辐射出去,从而带动整个国内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说,这两项举措非常及时也很好地履行了教育部指导学科建设的职能作用,起到了引导、调节国内高校教学改革方向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工类引进教材在国内一些化工专业实力比较雄厚的高等院校的化工类主干核心学科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国内化工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们的认可。通过吸收外文教材中最新的学科知识,借鉴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通过内容编排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在化工原理、化学工程反应、化工设计等化工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上获益良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辅性材料如幻灯片、投影片、电影胶片、录像片、录音带、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网络媒体等的引进上仍需加强,化工类其它非核心课程的外文教材的引进也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把化工类教材的引进效果通过这些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辐射到国内其它一般的高等学校中去,从而带动国内整个化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然,我们不可能从化工类引进教材中得到化工学科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如何在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中最大化地提高外文教材的引进效果,“洋为中用”仍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2016 © 版权所有 · 中国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 改版日期:2016年12月15日 |